超越自我,敬畏生命,残障身躯绽放出绚丽的啦啦操之花
2018-12-02 中国啦啦操网 浏览次数2021
超越自我,敬畏生命,残障身躯绽放出绚丽的啦啦操之花
--记广州体育学院ParaCheer啦啦操队
前言:
2013年5月,国际单项体育联盟认可啦啦操项目作为一项独立的体育运动。
2015年,国际奥组委(IOC)授予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CU)三年的临时认可,给予资金和政策的相关扶持。
2018年7月,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国际啦啦操联合会现已正式开始申请啦啦操项目作为2024年法国巴黎和2028年美国洛杉矶奥利匹克竞赛项目。
2018年全国啦啦操冠军赛于12月1日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体育中心隆重开幕,在154支队伍之中,有一群与众不同的运动员们,这是一支由16名广州体育学院学生和7名听力障碍(简称听障)、1名肢体残疾人群组成的融合啦啦操队伍,他们在本次比赛中精神饱满,热情奔放,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尊重与喝彩,最终取得了该组别的冠军。他们以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超越在我,敬畏生命的奋斗精神,用残障的身躯绽放出绚丽的啦啦操之花!比赛结束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广州体育学院ParaCheer队的教练杜熙茹教授。
在和杜教授交谈中得知,她在特殊学校进行公益性教授啦啦操已经有7年,以往一直都是花球啦啦操,技巧啦啦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她特别感谢CCA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并单独设立一个组别,鼓励特殊群体加入啦啦操的大家庭,毕竟,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他们同样需要被关注,也同样有获得良好体育教育的权利。 由于语言沟通和行动上有障碍,同时对技巧啦啦操项目理解较慢,特殊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听障运动员在与健全运动员合作时,因无法通过语言快速交流信息,使得她们会胆怯、不敢尝试任何难度动作,特别是托举和金字塔等动作,有很强的自我保护心理,甚至出现情绪波动导致训练受影响。因此,除了和特殊运动员合练,来自广州体育学院的健全运动员们利用三倍的时间进行自身体能、技能、技术的加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只有我们100%的成功,才能给他们200%的信心!”除训练之外,生活上对特殊群体也是需要关心,包括他们的生日,邀请他们家人、朋友及领导来观看训练,使他们获得社会认同感。
通过不到一个月的磨合,所有的运动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体的学生们会更加感受到生活的给予,懂得关爱和包容;而这8位特殊运动员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眼神的交流,从刚开始的躲闪和回避,到赛场上自信绽放笑容,精神状态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其中一名肢体残疾的男孩子,刚来的时候无论是从言语、眼神和肢体上,总是躲离大家的关心,通过训练之后,他克服困难,每次拄着拐杖,转几次拥挤的地铁,一步步走到训练场,从不迟到早退。比赛后,他激动地告诉老师:“尝试过,才知道自己没什么做不到!第一次触电啦啦操,和大家一起,让我觉得很开心、很幸福......”
在训练技巧和方法上,由于听障运动员不能分辨音乐的节奏,这就对团队项目造成很大的考验。因此,在教学中,通过LED灯节奏提示、摸音箱、跺地板等方式让他们感知节奏。为了突破瓶颈,在教学方法上,杜教授和她的研究生团队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例如,尝试用音乐节拍训练无线控制系统及骨传导补偿性耳机设计等方式,用科学的辅助手段帮助听障运动员感受律动,尽快掌握音乐的节奏变化。或者利用皮肤触觉特性来感知外界振动信息,通过wifi将节拍发送到听障学生可穿戴的设备上,将节拍信号变为振动信息去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训练。
几年的坚持,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研究生的专项科研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也为特殊群体训练带来一些实际效果和帮助。杜教授说:“这一切源于广州体育学院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老师们的大力帮助,在大家的支持和关心中,训练团队做出的努力也得到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广东省残联、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等的认可。”
几年的坚持,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研究生的专项科研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也为特殊群体训练带来一些实际效果和帮助。杜教授说:“这一切源于广州体育学院校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老师们的大力帮助,在大家的支持和关心中,训练团队做出的努力也得到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广东省残联、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等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