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版网站

距 第三届全国啦啦操创意展示大会“文化创意视频网络大赛”  还有

0
返回

幼儿“体心智能”课程标准的设计

2019-06-09 中国啦啦操网 浏览次数1590

写在前面

课程从系统教学理论出发,它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设计等内容。

我们研究幼儿“体心智能”课程,更多的是要在幼儿体育这一领域,主要而集中的开展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即规定这一创新学科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评价体系)、教学实施等教学指导性文件。

传统的课程标准释义,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what student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我们知道现在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加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在研究幼儿“体心智能”课程标准的结构时,至少要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课程标准的总纲部分,相当于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学计划;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曾经使用的分科教学大纲。


幼儿“体心智能”课程标准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人才竞争的压力,家庭对幼儿早期发育与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它已经不单单是营养问题,从生活习惯到动手能力,从智力发育到心理发育,人生起跑线上,专家和学者,社会和家庭,开始关注一个问题,即幼儿体育课程的建立与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⒋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该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三、课程基本理论元素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12'GYM'1.2.2)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1-12'GYM'1.2.3)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1-12'GYM'1.2.4)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

(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1-12'GYM'1.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1-12'GYM'1.3.2)

《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标准》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1-12'GYM'1.3.3)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1-12'GYM'1.3.4)

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灵活的处理,在7~9年级,学校可以按照内容标准中水平四的规定,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等)中选择若干动作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在高中学段,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1-12'GYM'1.3.5)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1-12'GYM'2.1)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⑴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1-12'GYM'2.1.1)

⑵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1-12'GYM'2.1.2)

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1-12'GYM'2.1.3)

⑷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12'GYM'2.1.4)

⑸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12'GYM'2.1.5)


二、学习领域目标(1-12'GYM'2.2)

运动参与目标(1-12'GYM'2.2.1)

⑴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1-12'GYM'2.2.1.1)

⑵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1-12'GYM'2.2.1.2)


运动技能目标(1-12'GYM'2.2.2)

⑴获得运动基础知识;(1-12'GYM'2.2.2.1)

⑵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1-12'GYM'2.2.2.2)

⑶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1-12'GYM'2.2.2.3)

⑷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1-12'GYM'2.2.2.4)


身体健康目标(1-12'GYM'2.2.3)

⑴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1-12'GYM'2.2.3.1)

⑵发展体能;(1-12'GYM'2.2.3.2)

⑶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1-12'GYM'2.2.3.3)

⑷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12'GYM'2.2.3.4)


心理健康目标(1-12'GYM'2.2.4)

⑴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1-12'GYM'2.2.4.1)

⑵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1-12'GYM'2.2.4.2)

⑶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1-12'GYM'2.2.4.3)

⑷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1-12'GYM'2.2.4.4)


社会适应目标(1-12'GYM'2.2.5)

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1-12'GYM'2.2.5.1)

⑵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1-12'GYM'2.2.5.2)


六、评价标准的设计

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1-12'GYM'3.1)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在1~6年级,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中学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1-12'GYM'3.1.1)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1.1.1)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认真上好体育课。

水平二(3-4'GYM'3.1.1.2)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

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5-6'GYM'3.1.1.3)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

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水平四(7-9'GYM'3.1.1.4)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

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进行体育活动。

水平五(10-12'GYM'3.1.1.5)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描述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如一周两次或三次。

水平六(10-12X'GYM'3.1.1.6)

说服和带动他人进行体育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说服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收集家人和朋友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二)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1-12'GYM'3.1.2)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1.2.1)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水平二(3-4'GYM'3.1.2.2)

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

知道如何设置锻炼的目标;

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锻炼计划;

按计划坚持体育锻炼。

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3-4'GYM'3.1.2.2.1)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评价体能测试的结果;

描述出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的体能变化;

应用简单的测试方法了解自己的体能变化,如台阶试验、5分钟跑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等。

水平三(5-6'GYM'3.1.2.3)

知道如何制订运动处方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如何为自己制订运动处方;

知道如何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

为他人(如家人和同伴等)制订运动处方。

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1-12'GYM'3.2)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

(一)获得运动基础知识(1-12'GYM'3.2.1)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2.1.1)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

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水平二(3-4'GYM'3.2.1.2)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观看体育比赛(3-4'GYM'3.2.1.2.1)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水平三(5-6'GYM'3.2.1.3)

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

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

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观赏体育比赛(5-6'GYM'3.2.1.3.1)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水平四(7-9'GYM'3.2.1.4)

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讨论竞技运动与健身运动的区别;

认识多种运动项目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价值。

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7-9'GYM'3.2.1.4.1)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阅读报纸、杂志中有关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

收听或收看有关体育节目;

对重大体育赛事作出评价。

水平五(10-12'GYM'3.2.1.5)

了解国内外重大体育事件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对某一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如申办奥运会等;

写出有关重大体育事件的文章。

(二)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1-12'GYM'3.2.2)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2.2.1)

初步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投篮和运球等;

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

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

模仿简单的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动作,如水中行走、水中飘浮、冰上行走等。

水平二(3-4'GYM'3.2.2.2)

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体操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武术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舞蹈或韵律活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做出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组合动作。

水平三(5-6'GYM'3.2.2.3)

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

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

初步掌握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

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初步掌握两三项田径运动技能;

初步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水平四(7-9'GYM'3.2.2.4)

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

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

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

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水平五(10-12'GYM'3.2.2.5)

提高一两项运动的技战术水平

达到该水平目标之一时,学生将能够: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

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

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

较为熟练地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项田径运动技能;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

学习一两种新兴的运动项目,如轮滑、攀岩等。

增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10-12'GYM'3.2.2.5.1)

达到该水平目标之一时,学生将能够:

参加班级中各种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游泳等;

自编自练简单的舞蹈或健美操。

水平六(10-12X'GYM'3.2.2.6)

组织和参加小型体育比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组织小型体育比赛,如班级间单项比赛等;

参加班级以上的体育比赛,如年级间、校际间、社区内的比赛等。

(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1-12'GYM'3.2.3)

【水平目标】

水平二(3-4'GYM'3.2.3.1)

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运动和游戏;

知道水、冰等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避免危险的方法。

水平三(5-6'GYM'3.2.3.2)

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安全的运动方法,如穿着合适的服装运动、跳跃时用正确的姿势着地、摔倒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正确应对运动中遇到的粗暴行为和危险。

水平四(7-9'GYM'3.2.3.3)

注意运动安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对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作出区分和评价;

用安全的方法运动;

在运动中避免粗野和鲁莽动作.

水平五(10-12'GYM'3.2.3.4)

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了解并学会常用救生方法,如人工呼吸等。

水平六(10-12X'GYM'3.2.3.5)

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找出学校、家庭和社区中与运动

有关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会一种自卫防身术。

(四)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1-12'GYM'3.2.4)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2.4.1)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顺利完成集体野外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在野外识别方向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学会一两种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如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

参加有组织的野外活动,如野营、远足、登山、旅行等。

水平二(3-4'GYM'3.2.4.2)

学习在野外条件下的活动技能与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参加有组织的较大型野外活动;

以小组形式制订野外活动计划;

运用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助等。

水平三(5-6'GYM'3.2.4.3)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独立制订野外活动计划;

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如登山、野营等;

总结在野外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1-12'GYM'3.3)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一)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1-12'GYM'3.3.1)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3.1.1)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3-4'GYM'3.3.1.2)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5-6'GYM'3.3.1.3)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二)发展体能(1-12'GYM'3.3.2)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3.2.1)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从事发展柔韧性的各种动力性练习。

水平二(3-4'GYM'3.3.2.2)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水平三(5-6'GYM'3.3.2.3)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水平四(7-9'GYM'3.3.2.4)

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

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

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水平五(10-12'GYM'3.3.2.5)

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通过多种练习发展上、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

通过多种练习发展腰、腹肌肉力量和耐力。

水平六(10-12X'GYM'3.3.2.6)

发展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通过多种练习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

通过多种练习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

通过多种练习发展柔韧性;

通过多种练习控制体重。

(三)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1-12'GYM'3.3.3)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3.3.1)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

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3-4'GYM'3.3.3.2)

描述身体特征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比较自己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5-6'GYM'3.3.3.3)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

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水平四(7-9'GYM'3.3.3.4)

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

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

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了解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水平五(10-12'GYM'3.3.3.5)

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认识体育活动是防治现代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积极手段和方法;

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水平六(10-12X'GYM'3.3.3.5)

了解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异同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比较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

学会一两种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四)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12'GYM'3.3.4)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3.4.1)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

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水平二(3-4'GYM'3.3.4.2)

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

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

初步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3-4'GYM'3.3.4.2.1)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饮食、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

认识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

水平三(5-6'GYM'3.3.4.3)

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注意合理的营养;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安排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等;

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运动对环境卫生的要求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懂得环境因素与运动、健康的关系;

避免在不利于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运动。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1-12'GYM'3.4)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一)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1-12'GYM'3.4.1)

【水平目标】

水平一(1-2'GYM'3.4.1.1)

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

体验体育活动中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水平二(3-4'GYM'3.4.1.2)

体验身体健康状况变化时的心理感受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情绪的不同表现;

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意志的不同表现。

水平三(5-6'GYM'3.4.1.3)

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

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了解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水平四(7-9'GYM'3.4.1.4)

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学习压力大或烦恼时进行体育活动;

选择参加有助于获得运动愉快感的体育活动;

选择参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体育活动。

七、教学实施原则

  (略)

八、教学计划

(略)





音乐课程

前言

建国以来,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⒉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⒋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⒌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⒈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⒉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⒊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⒋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⒌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⒈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⒉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⒊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⒋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上述课程目标,将分为3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7~9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一)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⒈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⒉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⒊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⒍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

⒈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像和联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⒉演唱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

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⒊演奏

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例如,可用乐器为歌唱做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吹奏乐器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发音纯正。可因地制宜,选择学习该地区、本民族适宜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乐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乐器。

⒋识读乐谱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教学活动,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简谱和五线谱是中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五线谱教学建议采用首调唱名法。

⒌创造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quot;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嘀执?矸椒ǎ煌?皇桌智?

二、评价建议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⒈导向性原则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并有利于促进课程的发展。

⒉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⒊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⒋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二)评价内容

⒈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⒉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音乐活动)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⒊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

对管理者和课程的评价主要有: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学校的艺术氛围、音乐课的开设、音乐教师和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等。对《标准》执行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分析,及时加以总结,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⒉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⒊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学生和教师的自评、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可以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李育林、王评)



请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CCA版权所有@2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永智路6号四号楼A栋3-303

快递API支持 快递查询 苏ICP备18049601号-2 法律事务

联系电话

025-523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