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再思考
2019-06-28 中国啦啦操网 浏览次数762
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再思考
刘一鸣 吕旭涛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1研究目的
高校学生自入学以后,常因无人督促锻炼疏于自我管理,造成运动参与意识不足、体育课堂积极性不高,体质不断下降,技能水平不高的诸多问题。我国教育家朱九思于1983年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作为课堂之外的延伸,改变现有教学内容忽视个性化发展的弊端,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提高技能水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现今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开展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
3研究内容
目前第二课堂在高校作为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以下问题:
3.1组织职权不明确
现有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管理主体主要包括学生组织直属下的体育部或文体部,各团委下如跆拳道社、轮滑社、篮球裁判协会等各类体育类社团等等。但体育类社团多挂靠各院系团委下与学生组织社团联合会进行双重管理,并没有建立一个统领性的体育类管理机构,也没有一个纲领性章程;
3.2活动形式单一
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多以训练为主,竞赛与理论为辅。然而训练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不可避免跌入与第一课堂相冲突的矛盾之中;
3.3参与规模和人数不足
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出现“金字塔型”年龄结构即大一新生居多,大二渐少,大三大四参与人数仅为个位数甚至为零的情况,同时出现流动性太大的问题;
3.4活动指导力量薄弱
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以高年级学生老带新的形式较为广泛,体育教师指导的次数较少,导致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足的问题;
3.5竞赛种类与数量不足
高校体育第二课堂的竞赛体系不完善,比赛数量往往较少,同时竞赛出现权威性有余而荣誉性缺乏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当前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出现了如组织职权不明确、活动形式单一、参与规模和人数不足、活动指导力量薄弱和竞赛种类与数量不足等问题
4.2对策
4.2.1建立综合性体育第二课堂管理机构,统筹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团委、学生组织等各组织间权责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纲领性指导章程,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4.2.2丰富活动形式,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应多组织诸如体育节、运动讲座等等,形式应尽量多样,时间地点也应更加自由,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
4.2.3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注重人文精神的文化培育,内化体育精神,使学生因兴趣后热爱,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同时塑造健康的年龄结构;
4.2.4加大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对体育教师予以指导补贴鼓励;规范引进校外高水平体育爱好者的指导模式;
4.2.5丰富运动形式和竞赛体系,与时俱进结合校情,量身打造精品赛事,避免一年一赛,可以创新性的进行如跨院系跨年级跨性别多级赛事。